聊天为什么这么累

为什么在聊天中,特别是在以交友,相亲为背景的聊天中,我们常常感到心累?

一、线上聊天的场景不利于情感交流

通过互联网聊天,方便快捷。

但是,两个人聊天,只能打字,发图片,而且看不到对方。

即使能看到对方,也是隔着屏幕。

这种体验和面对面的沟通是不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还有语言中蕴含的关系,都需要面对面才能更好的传递。

通过电子设备的线上聊天,本身就不利于情感的交流。

二、我们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了

无欲则刚,仁者无敌。

聊天时,我们是有一定目的,这本身没有错。

问题在于我们有潜在的信念,可能没有被自己觉察。

比如,我打了一段文字,对方一定要按我期待的方式回应我。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方并不了解我们。即使对方了解我们,也不可能对我们的期待有精确的感知。

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是自己想法。

在沟通中,对方的回应很可能没有符合我们美好的期待。

这可能让我们体验到小时候的某种负面感受,比如没有被父母很好的照顾,没有被及时的回应。

这种负面的感觉非常难受。

我们的某种感受没有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我们的某种需求,羞于表达,或者表达的不合理。

情感上,我们想表达一些感受。头脑里的逻辑却在习惯性地压抑自己。

当我们作为成年人,再次体验到这种感觉时,可能习惯性的采取一些不健康的自我保护措施。

于是我们拒绝了进一步接触和交流。

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关系停滞不前。

三、对方缺少足够的回应和互动

沟通中,30%是内容,70%是感受在影响我们。

没有回应,就是没有关系。哪怕是糟糕的回应,都比不回应要好。

沟通中,我们可能面临着一方或双方缺少反馈、缺少回应、缺少正面的积极的反馈。

或者双方都有反馈,但是缺少表达彼此的感受,缺少对彼此的赞同。

好像在说,“我知道你说的,你讲的是对的,但是我对你讲的不感兴趣。”

或者,我对你讲的感兴趣,但是我现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兴趣。

一句“你讲的真有趣,我爱听”要比 “好的,呵呵,哈哈”之类的回应好太多。

四、在回应中我们的归属需要被激活,但需要超过了对方能满足的能力

人类有需要被理解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对于当代人来说,都基本被满足了。

而现在单身的年轻人,缺的其实是更多的是爱和归属的需求。

这种感觉,和母婴依恋类似。

成年人之间的亲密感,某种程度就是母婴依恋的复现。

而因为这种感受和需求在我们小时候可能没有被很好的满足,我们体会到了过于匮乏的感觉。

于是在沟通中,我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需要。

或者用愤怒,不满,焦虑,回避等等不健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面对一个含有负面情绪的人,我们对面的那个人并不知道我们怎么了。

但是对方一定会感受到我们散发出的负面能量以及一种匮乏感。

于是沟通容易陷入僵局,甚至一方选择逃跑。

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到一个充满爱和能量感充足的沟通对象。

他(他)有更高层次的同理心,能给出一种自尊按摩的方式,让我们感到舒服。

他(他)能把我们内在的想法和感受,委婉和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发生情感的链接。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运气和福气。

怎么办,怎么办

世上没有所谓的救世主,如果有,也是因为我们自己首先站了起来,愿意去修炼自己,完善自己。

自助者天助之。

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温暖他人的人。

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有同理心能力的人。

交朋友,找对象,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能给出积极反馈的人。

也许我们一下子无法让自己进化到一个很懂他人,很正面,很积极的程度,但是通过诸如正念冥想,积极运动,成就日记,

感恩练习,助人行为等大量方式,我们会有效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

每个人都值得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我们要相信这一点。

让自己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才会把握住遇见的人,成就一段美好的关系。

友情链接